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

本学期,我选修了杨老师的中国茶文化选修课。之所以选修本门课程,是因为平时我家长很喜欢喝茶,以及我想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。转眼间,16周的选修课就结束了,通过学习本课,我对茶的了解更多了,对茶文化也学到了很多。

说到茶文化,不得不提的就是《茶经》了。老师给我们讲到《茶经》是陆羽编著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全面的茶学著作,学习茶文化很有必要读一读《茶经》。《茶经》的作者陆羽被誉为茶圣,字鸿渐,竟陵人,一名疾,号竟陵子,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。老师给我们讲过,陆羽是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捡来的小孩,智积禅师以《易》占得《渐》卦“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”,于是取名“陆羽”,以“鸿渐”为字。陆羽学习儒家、佛家两家学说,十分擅长煎茶,于是总结自己对茶的各种认识著就了《茶经》。《茶经》被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,书中介绍了茶叶生产的历史、源流、现状、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、茶道原理,分为一之源,二之具,三之造,四之器,五之煮,六之饮,七之事,八之出,九之略,十之图。“一之源”考证了茶的起源及性状;“二之具”记载了采制茶工具;“三之造”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;“四之器”记载煮茶、饮茶的器皿;“五之煮”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;“六之饮”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;“七之事”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;“八之出”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;“九之略”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,不必拘泥;“十之图”指将采茶、加工、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,悬于茶室,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《茶经》之始终。上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几句,其中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若热渴、凝闷、脑疼、目涩、四肢乏、百节不舒,聊四五啜,与醍醐、甘露抗衡也。”这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。课后网上搜索时,我还发现了关于这句话的有趣的内容。因为古人写字没标点,一般这句话我们断成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…”,但是似乎也可以断成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。精行俭德之人…”。课后与老师讨论后,我认为还是前者更加语句通顺,上下文合理。

我们还学习到了很多茶的文化与历史。茶文化包含“物质”和“精神”这两项内容:茶的物质内涵是:茶的种植、培育、采摘、烧制、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。茶的精神内涵是:茶的品饮、礼仪、习俗,以及有关饮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人文科学内容。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,希望我们学习本课的目的是学习致清道和的文化气质、精行俭德的人文追求、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怀、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。接下来老师讲了茶的起源学说有很多,有人说是在我们中国,也有人说在印度。通过对古茶树的发现,普遍现在认为茶起源于我们中国。关于茶饮用历史的发展,我们学习了从南北朝两晋到后来的发展,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三国张揖《广雅》里提到的茶粥:荆巴间采叶做饼,叶老者,饼成以米膏出之。欲煮茗饮,先炙另色赤,捣末置瓷器中,以汤浇覆之,用葱、姜、橘子芼之。看起来这样的流程很好玩,并且我们课上有个同学说他课下这样试了,味道很奇怪。

除了学习理论知识,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,我们还有丰富的实践时间。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沏茶,如何品茶,我们也亲手沏了绿茶,红茶,乌龙茶,黑茶,学习了各种茶叶的沏茶方法与饮用方法。沏茶时我们用到了一套叫做茶道六君子的器具。这六君子指的是茶筒、茶匙、茶漏、茶则、茶夹、茶针。茶筒是盛放其他几件的小筒,茶匙是一个类似勺子的东西,用于挖取茶叶,茶漏用于放在壶口上面,类似漏斗的作用,防止茶叶掉落出去,茶则是用来量取茶叶的工具,茶夹可以用来夹茶渣或者洗茶具用,茶针用于疏通茶壶等。除了这六君子,我们桌子上沏茶的一个大石头叫茶船,茶筒边上还放着用于切割的茶刀,茶船上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叫茶宠。实践课上,我们用这些工具,以及分茶的公道杯,放茶的茶荷,乌龙茶用的闻香杯,以及偶尔用到的盖碗,还有擦拭用的茶巾等,练习了泡以及饮用各种茶。

总之,通过学习本课程,我对我们日常很喜欢饮用的茶有了更深的了解,同时学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知识,了解了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,并且亲手尝试了各种类型茶的泡法与喝法,收获颇丰。

 

参考资料:各种百度各种谷歌以及杨老师的PPT。。。

《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》上有1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隐藏
变装